肾移植手术后,最怕的就是移植肾的功能丧失,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丧失最大的原因,每个患者都很注意这个事情,都非常关注肌酐指标、尿常规指标。其次,免疫抑制剂药物毒性,大家也都清楚,都会按时查血药浓度了解药物剂量是否合适。
在各种移植肾杀手之中,BK病毒感染,导致的BK病毒肾病,其实也是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有些病友可能不是很了解。
1.什么是BK病毒?
BK病毒的全称,是BK多瘤病毒。因为这类病毒会诱发多个部位或器官发生肿瘤,所以叫做多瘤病毒。但是这个只是在实验室里,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瘤能力,在临床上没有证实多瘤病毒与人类恶性肿瘤有关系。
这个病毒,是在一个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尿液中第一次发现的,于是就取了这个病人的名字首字母BK,命名了病毒。
2.正常人群与BK病毒
BK病毒在人类中广泛存在,十分普遍,据研究,90%的人在10岁之前就被感染了。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被感染后,基本无症状出现,所以不会被察觉,也没什么危害。虽然感染后不发病,但是这个病毒却不会消失,一直在泌尿系统的上皮细胞中潜伏着,伴随终生。
健康人群,泌尿系统上皮细胞内的病毒,也可能随尿液排出,但是尿液中病毒数量很少。
3.肾移植患者与BK病毒
肾移植以后,需要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患者处于免疫低下状态,潜伏在泌尿系统上皮细胞内的BK病毒就复苏了,开始持续复制。大量的病毒从尿液中排出,临床上尿液化验可以查到大量BK病毒,叫做BK病毒尿症。这个时期,病毒没有攻击肾脏,临床上,主要是继续观察。
如果泌尿系统上皮细胞内的BK病毒继续复制,会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血液里面继续复制。临床上血液化验可以查到BK病毒,叫做BK病毒血症。这个时期,考虑病毒已经在攻击肾脏了,就需要积极干预。
随着血液中的BK病毒继续复制持续增多,会进一步破坏肾脏,肾脏会出现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这个时候肾脏的功能就开始下降了。临床上,经过肾穿刺活检,证实肾脏出现结构变化,叫做BK病毒肾病。这个时候,治疗效果就变差了。
4.怎么看BK病毒化验指标?
不管是尿液还是血液,一般认为病毒数量大于103拷贝/ml,就考虑病毒激活复制了。尿液中病毒达到这个数值,就是BK病毒尿症,血液中病毒达到这个数值,就是BK病毒血症。尿液中的病毒数量和血液中的病毒数量有相关性,两者一般相差104,所以当尿液中的病毒数量达到107(高水平病毒尿症),血液中的病毒一般已经到了103(病毒血症)。
展开全文
5.为什么不提前治疗?
因为治疗BK病毒,没有特效药,治疗上,主要是靠减少免疫抑制剂,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来压制病毒,但是减少免疫抑制剂,就增加排斥风险。在BK病毒尿症期间,考虑到肾脏没有受到攻击,所以以预防排斥为主,免疫抑制剂不减量,继续维持。
除非发展到了BK病毒血症,考虑肾脏损害必然要发生了,只能减少免疫抑制剂,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当排斥反应和BK病毒肾病同时存在时,仍然需要优先治疗排斥反应。
所以,BK病毒的治疗,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在排斥反应和BK病毒肾病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免疫抑制剂的调整。
6.定期检查很重要
肾移植后,BK病毒肾病的发生率在1%-10%,大部分出现在术后1年内。据研究证实,BK病毒尿症发生的中位时间是术后2个月,BK病毒血症发生的中位时间是术后3个月,BK病毒肾病的确诊时间是术后3-10个月。
一般推荐肾移植术后3-6个月,每月检查一次血液或尿液BK病毒DNA载量,术后7-24个月,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液或尿液BK病毒DNA载量。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避免危害移植肾。
本文版权归新耕植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先联系。
想要了解更多肾移植相关知识,请微信关注“新耕植”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