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八年(1743年)、十六年(1751年)、二十三年(1758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二十八年(1763年)进行过六次大阅兵,而乾隆四年时的第一次大阅兵最为盛况空前。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对自己颇为自负,如此大的场面,当然要如实记载下来。为此,他特意命郎世宁带领着众多的宫廷画家,对大阅兵场景进行实时记录,将如此盛大场面永远留在画卷上。
其实在细致观察下,《大阅图》中的三个谜团也尤为凸显,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谈谈这三个谜团。
1.大阅甲究竟长什么样?
既然是阅兵仪式,就必须要展现军人的荣光与热血,接受检阅的士兵所穿的衣服也都为戎装。在古代,军人的戎装基本都是盔甲,这些盔甲在战场上会对士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是,出席阅兵这样盛大的仪式时,全副武装反倒显得有些笨重与累赘,甚至会让人产生“死气沉沉”的感觉。
为了避免此类尴尬,乾隆皇帝特旨内务府,赶制了18,000余套完全不添加铁叶的“绸面金钉”盔甲,并将其选定为大阅兵专用甲胄,即“大阅甲”。
“大阅甲”分为多种颜色,八旗军兵们可以根据自己属旗,领取相应颜色合身的“大阅甲”,并在阅兵结束后将其归还,以便下次阅兵时继续使用。
“大阅甲”的出现,是铠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虽然“大阅甲”实用性要远远小于观赏性,可是这对于阅兵时军队的严整鲜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四阵都是什么?
整部《大阅图》总共分为四部分,即《幸营》、《列阵》、《阅阵》及《行阵》,全图画法细腻逼真,色彩鲜艳,人物刻画细腻。如今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是《大阅图》中的《列阵》,图中16,000多人各有面貌衣着,这些接受检阅的八旗子弟们,穿着大阅甲手里执着兵器,眼睛都看向图中的中心处。处于图中中心处的,正是一身戎装威武霸气的乾隆皇帝,似乎在极为满意的为三军训话。
《幸营》、《列阵》、《阅阵》三幅图,都是大阅兵时的关键场景的描绘。《幸营》应为乾隆皇帝御驾至军中的场景,《列阵》便是三军将士列阵以待,等着乾隆皇帝前来视察。《阅阵》应该是乾隆皇帝亲自视察三军,而《行阵》应该是士兵动了起来,并列出战斗的队形,接受乾隆皇帝检阅的场面。
3.其余两阵的下落
《大阅图》在完成之后,被珍藏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只可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少皇家宝贝都被洗劫一空,四部画作也在其中。
在《幸营》、《列阵》、《阅阵》及《行阵》中,唯有《列阵》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中的《阅阵》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幸营》却一直下落不明。
《行阵》的踪迹是最近才发现的,近日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举行一场拍卖会,其拍卖的物品有两件,一为乾隆玉玺,另一个就是《大阅图》中的《行阵》。在经过激烈的竞价后,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买家,以2205万欧元的高价将《行阵》拍走,这不仅刷新了亚洲艺术品在法国的拍卖价格纪录,而且还让国宝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一幅《行阵》尚且能拍出如此高价,足可以看出乾隆《大阅图》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宝,而对于国宝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其价格上。从《大阅图》描绘的场景、军容姿态、场面布置等,都可以窥见“康乾盛世”社会兴旺发展、军备完善的王朝繁荣状态,这对于研究清代历史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