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济来源飘逸不群的唐代诗人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人们不禁要问,李白漫游的一大笔费用,究竟从何而来?对于这个令人感兴趣的史谜,长期以来不乏探究者,然而看法并不一致。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麦朝枢发表《李白的经济来源》(载《光明日报》1962年8月12日)一文,试图揭示这个谜。麦朝枢认为,李白的故乡绵州(今四川绵阳)是著名的盐铁产地,他和父亲都是贩运铜铁的私商。曾经李白在出产银铜的地方秋浦居住过(现安徽贵池),他很可能在那里继续做这个铜铁生意。李白在诗中写到过炼丹,更讲述过冶铜者的生活状况,这里可以理解为,他还做了采冶的生意。因此,李白家财万贯,完全能自由自在地云游天下。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二)》修订本中,研究者刘大杰认为,诗人选择去漫游的地方,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商业环境都很好。自称“穷与鲍生贾”、“混游渔商”,在诗人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描述他们生活作风,政治思想的表达,同时又有相当独特的特征,所以,小编觉得李白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地主,家境丰厚,当然能够自由自在地去游玩。
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郭沫若觉得,按照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跟描绘手段,觉得李家的商业生意做得是相当的不错。在李白的《万愤词投魏郎中》诗中,他觉得这句“兄九江兮弟三峡”,表达的是李白的兄弟分别是在三峡跟九江 两个地方做生意,一方面把吴楚的物资运去巴蜀销售,另一方面,同时吧巴蜀的物产卖到吴楚,这样两边贸易,财源自然滚滚来。按照这样看,这样富裕的兄弟,支撑着李白云游天下的开销。
展开全文
1985年余冠英等著作的《古代文学研究集》,谈及李白漫游的经济来源,独有见解。李白先娶许氏,乃高宗时宰相许圈师之孙女;后婚于宗家,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都为富有之家,必定对李白的生活有所帮助。同时,李白写过不少应邀文章,按当时的社会风气,会给他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李白所到之处,赠诗给地方官长,从而得到这些人的馈赠,也是可能的。等到李白自翰林被赐金放还,回到东鲁家中,有可能用赐金扩大家产,置买“龟阴田”,才在自己的家园中度过了一段悠闲的生活。如此观之,李白无论靠朋友或靠自己,都可以生活得很好。虽然有时拮据,也曾求救于人,但都完全不曾影响他寻访名山,周游胜地。难道李白在这般优游的生活中,还需要为了衣食追逐利润,去作估客?
乔象钟《李白漫游的经济来源》(载《文学评论》丛刊第十四期)一文,在辨析诸说的基础上再创新说。他认为,李白之父是一位行为端正、教子有方、文学修养较深的高士。范伦之子范传正,他是李白好友,跟李白关系密切,在他的著作《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慕碑》中记载道:“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通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所以,李白之父根本不是腰缠万贯的商人。而李白诗文中提到的炼丹,与冶铜是不同的。李白每当提到炼丹,总要谈及求仙,可见,炼丹并非是冶炼铜铁。
李白一生的确到过很多地方,但大多数时间住在名山胜地,大城市不过是他往来必经或短时居停之地。李白在长期漫游中,常与渔商为伍,结伴而行,但是“混游渔商”不等于说自己就是渔商,“穷为鲍生贾”则是用典,不能作刻板的理解。李白所表现出来的傲岸不羁和对社会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市民气不应有必然联系。至于李白“兄九江兮弟三峡”诗句中的兄和弟,可以完全断定并非指在九江坐庄的兄和在三峡坐庄的弟,联系下句“悲羽化之难齐”,如果坐庄的兄弟只求谋利,诗人怎么会为“羽化”之事而悲伤呢?也就是说,李白漫游的经济来源,不可能是两个坐庄的兄弟。
据史而论,李白最初的游历,从家里带足了费用,一路游,一路接济落魄的公子。此后,他主要依靠交游广,声名大,时人对他的优礼和敬爱,朋友的热情帮助,这才是他得以漫游各地的根本条件,完全不必把李白的家财想像得太了不起,更不必把李白父亲的职业或李白的职业想得那么复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