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暂时还在闭馆中,开馆时间未定。我馆微信、微博、官网等平台的线上服务正常运营,观众朋友们可通过这些平台获取相关咨询、图文云看展、语音导览、全景导览等线上服务,不便之处,敬请谅解。荆山有玉,粤楚同天,祝愿疫情早日结束!
今天觉得有点不舒服,先找巫师来问问吧。巫、医并存是南越国医疗史的重要特征,通过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我们也能鲜明地感受到古代岭南的尚巫遗风。甚至在汉朝时,越巫被统治者采信而推广至全国,对汉王朝产生了一定影响。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越人勇之进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于是汉武帝下令越巫建祠,采用鸡卜。张守节《史记正义》云:“鸡卜,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存此法也。”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祀”的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
越人迷信以卜筮治病解灾,除了鸡卜以外,南越王墓还出土了漆算筹、漆骰、象牙算筹等占卜工具,在主棺室墓主头箱里,还发现了钻凿过的卜龟甲片。古人常将“医卜”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人们认为疾病是某些超自然力量导致,于是他们试图借助祖先或鬼神的力量,治疗疾病。这种观念,在越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清朝笔记中,对当时以巫术治疗疾病的民俗还有比较详细的描写:“巫始至,破一鸡卵,视其中黄白若何以知其病之轻重。轻则以酒馔禳之,重则画神像于堂,巫作姣好女子,吹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荷一鸡而歌。其舞曰赎魂之舞,曰破胎之舞。歌曰鸡歌,曰暖花歌。”意思是说,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巫师会打一个鸡蛋,通过鸡蛋蛋黄和蛋白的情况判断病情,轻症摆出宴席向鬼神祈祷,重病则由巫师扮成美貌女子,吹牛角,敲锣跳舞,用花竿担着一只鸡唱歌。自秦朝大军征服岭南,秦汉文化也随着文化交流与越文化渐趋融合。在南越王墓中,还保存了一些中草药的痕迹,比如西耳室出土的羚羊角,在古代就是一种中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岭南都是巫、医并存的。
羚羊角 南越王墓出土
此外,南越国还可能受到秦汉时期流行的神仙方术之说影响,南越王墓出土的五色药石,根据检测其成分为绿松石、赭石、紫水晶、雄黄、硫磺,很有可能是用来炼丹的材料。而银盒中盛放的物品,虽然现在已经碳化,但从外表推断,说不定就是炼成的小药丸。还有铜承盘高足杯,也很有可能是用来承接甘露,以服食丹药。
银盒和银盒中盛放的物品
治疗疾病,最根本的,还是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怎样提高免疫力呢,第一要多吃肉,第二要勤锻炼。
——by南越王赵眜
我不是,我没有,是小编自己说的!来参观过的小伙伴们,应当对展厅中这件复原的铁甲印象深刻。它重达20多斤,很有可能南越王曾经穿过,能穿着它提剑跃马,可以想见南越王的体格。虽然赵眜只活到了40多岁,好像不是很有说服力,但我们看看他爷爷赵佗,可是一位特别长寿的伟人。
铁铠甲 南越王墓出土
起码我基因是好的嘛。南越王墓出土的大大小小各种容器中,装着黄牛、猪肉、鸡肉、鱼等各种肉类。当然这更多地体现了南越王身份的尊贵,毕竟在古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上这么多肉。在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饮食均衡的前提下,适度摄入肉类能够补充人体日常所需蛋白质。除了肉食,我们也要注意营养搭配,蔬菜、水果、豆制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哦!温馨提示:拒绝野味,彻底熟食,安全无忧!
在一面绘画铜镜上,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两个人正在击剑,不远处有几个人正在欣赏。击剑在西汉时期已是相当流行的竞技体育项目,《史记》中说东方朔十五学击剑,“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司马相如也是“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拥有一身精妙的剑术,能为人生履历增添不少光彩。在贵族间,剑术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秦朝大将赵佗的后人,当然也不能落于人后。南越王墓出土了青铜剑、铁剑等各种武备,虽然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礼器,但也体现了南越国的尚武精神。不管眜眜的剑法学得怎样,锻炼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嘛。
铜镜纹饰线图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生病了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好好看医生,遵守医嘱,平时也要饮食均衡,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才是克制病毒的“特效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