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列表

如無特別說明,此條目中的「中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系列

人口

普查

分布

民族

少數民族

密度

生育率

流動人口

民工

性少數

殘疾人

社會

語言

教育

人權

法治

醫療

住房

旅遊

環境

審查制度

戶籍制度

貧富差距

社會信用體系

文化

文學

藝術

電影

音樂

媒體

宗教

電視廣播

網際網路

節日

性文化

體育

閱論編

中國民族分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控制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詳見台灣問題)

中共建黨百年之際,直-8L攜帶標語「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萬歲」飛越首都北京。

本表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族群的官方稱呼)。

概要[編輯]

中國參照史達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劃分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於1949年至1954年進行第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首先認定38個少數民族[註 1]。後來在1954年至1964年進行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第二階段工作,並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註 2];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併到53個少數民族中。在第三階段工作則在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進行,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後來在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直到最近使民族成員增加到56個。是在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顯示自1982年以來,中國民族成份恢復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根據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暨國家統計局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除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中,人口超過100萬的各大民族按其人口數量順序如下[1]:壯族(1,957萬)、維吾爾族(1,177萬)、回族(1,138萬)、苗族(1,107萬)、滿族(1,042萬)、彝族(983萬)、土家族(959萬)、藏族(706萬)、蒙古族(629萬)、布依族(358萬)、侗族(350萬)、瑤族(331萬)、白族(209萬)、哈尼族(173萬)、朝鮮族(170萬)、黎族(160萬)、哈薩克族(156萬)和傣族(133萬)。

另有一些少數民族可能由於人數過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導致尚難鑑別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確認,稱為未識別民族(例如:穿青人)。此類族群人口合共有超過84萬人。此外,還有1萬6千多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出生人士,但統計數字未有反映他們的種族構成[2];當中可能包括一些在中國的非東亞人種群體,例如猶太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的民族[編輯]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中國各民族名稱的羅馬字母拼寫法和代碼

雲南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未包括回族)

貴州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未包括回族)

湖南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未包括回族)

福建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

浙江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

江西省主要民族自治地方

以下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承認的56個民族[3]。

中文名稱

標準羅馬字母拼寫法

標準字母代碼

標準數字代碼

拼音

2021年人口[1]

漢族

Han

HA

01

Hàn Zú

1,284,446,389

蒙古族

Mongol

MG

02

Měnggǔ Zú

6,290,204

回族

Hui

HU

03

Huí Zú

11,377,914

藏族

Zang

ZA

04

Zàng Zú

7,060,731

維吾爾族

Uyghur

UG

05

Wéiwúěr Zú

11,774,538

苗族

Miao

MH

06

Miáo Zú

11,067,929

彝族

Yi

YI

07

Yí Zú

9,830,327

壯族

Zhuang

ZH

08

Zhuàng Zú

19,568,546

布依族

Buyei

BY

09

Bùyī Zú

3,576,752

朝鮮族

Chosen

CS

10

Cháoxiǎn Zú

1,702,479

滿族

Man

MA

11

Mǎn Zú

10,423,303

侗族

Dong

DO

12

Dòng Zú

3,495,993

瑤族

Yao

YA

13

Yáo Zú

3,309,341

白族

Bai

BA

14

Bái Zú

2,091,543

土家族

Tujia

TJ

15

Tǔjiā Zú

9,587,732

哈尼族

Hani

HN

16

Hāní Zú

1,733,166

哈薩克族

Kazak

KZ

17

Hāsàkè Zú

1,562,518

傣族

Dai

DA

18

Dǎi Zú

1,329,985

黎族

Li

LI

19

Lí Zú

1,602,104

傈僳族

Lisu

LS

20

Lìsù Zú

762,996

佤族

Va

VA

21

Wǎ Zú

430,977

畲族

She

SH

22

Shē Zú

746,385

高山族[註 3]

Gaoshan

GS

23

Gāoshān Zú

3,479[註 4]

拉祜族

Lahu

LH

24

Lāhù Zú

499,167

水族

Sui

SU

25

Shuǐ Zú

495,928

東鄉族

Dongxiang

DX

26

Dōngxiāng Zú

774,947

納西族

Naxi

NX

27

Nàxī Zú

323,767

景頗族

Jingpo

JP

28

Jǐngpō Zú

160,471

柯爾克孜族

Kirgiz

KG

29

Kēěrkèzī Zú

204,402

土族

Tu

TU

30

Tǔ Zú

281,928

達斡爾族

Daur

DU

31

Dáwòěr Zú

132,299

仫佬族

Mulao

ML

32

Mùlǎo Zú

277,233

羌族

Qiang

QI

33

Qiāng Zú

312,981

布朗族

Blang

BL

34

Bùlǎng Zú

127,345

撒拉族

Salar

SL

35

Sǎlá Zú

165,159

毛南族

Maonan

MN

36

Màonán Zú

124,092

仡佬族

Gelao

GL

37

Gēlǎo Zú

677,521

錫伯族

Xibe

XB

38

Xībó Zú

191,911

阿昌族

Achang

AC

39

Āchāng Zú

43,775

普米族

Pumi

PM

40

Pǔmǐ Zú

45,012

塔吉克族

Tajik

TA

41

Tǎjíkè Zú

50,896

怒族

Nu

NU

42

Nù Zú

36,575

烏孜別克族

Uzbek

UZ

43

Wūzībiékè Zú

12,742

俄羅斯族

Russ

RS

44

Éluōsī Zú

16,136

鄂溫克族

Ewenki

EW

45

Èwēnkè Zú

34,617

德昂族

Deang

DE

46

Déáng Zú

22,354

保安族

Bonan

BN

47

Bǎoān Zú

24,434

裕固族

Yugur

YG

48

Yùgù Zú

14,706

京族

Gin

GI

49

Jīng Zú

33,112

塔塔爾族

Tatar

TT

50

Tǎtǎěr Zú

3,544

獨龍族

Derung

DR

51

Dúlóng Zú

7,310

鄂倫春族

Oroqen

OR

52

Èlúnchūn Zú

9,168

赫哲族

Hezhen

HZ

53

Hèzhé Zú

5,373

門巴族

Monba

MB

54

Ménbā Zú

11,143

珞巴族

Lhoba

LB

55

Luòbā Zú

4,237

基諾族

Jino

JN

56

Jīnuò Zú

26,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識別民族[編輯]

此章節尚無參考來源,內容或許無法查證。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識別民族

漢語名稱

拉丁文字

官方分類

人口

語言歸屬

分布

現狀

𱎼家人

Gejia

未識別民族

約6萬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主要分布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黃平縣,散居於貴州省南部各縣市

為分布在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東家人

Dongjia

部分歸為畬族

約5萬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福泉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麻江縣

為分布在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西家人

Xijia

歸為苗族

約4千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黃平縣

為分布在黔東南苗語中部方言區的西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繞家人

Raojia

麻江歸為瑤族,都勻歸為布依族

1萬多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苗語黔東方言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麻江縣

為分布在苗語西部方言區的中部方言使用者,因苗語三大方言不能互通,所以不認為自己與周圍苗族屬同一民族。

布努人

Bunao

歸為瑤族

約40萬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布努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區

自稱「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目前民族劃分中的瑤族的第二大支系,但其語言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不屬於瑤語支。

包瑙人

歸為瑤族

約3萬人

苗瑤語系苗語支布努語包瑙語

包瑙人說的包瑙話不屬於瑤語支。

木佬人

歸為仫佬族

3萬人以上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木佬語(已滅絕)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凱里市、黃平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甕安縣、福泉市等地

接近仡佬語,僅因他稱接近便被劃入仫佬族。

羿人

Yiren

一部份申報爲漢族,一些歸為仡佬族一支,也有一些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不詳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羿語(已滅絕)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普宜鎮、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的蠟盤溝等地

上世紀80年代末最後一位羿語使用者去世,此前搶救性研究保存了數百個羿語單詞,與仡佬語較為接近。

拉基人

Laji

歸為彝族

約2千人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拉基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拉基語和仡佬語接近。

布央人

Buyang

廣西歸為瑤族雲南歸為壯族

約2千人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布央語或巴哈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文山縣、廣南縣,昆明市宜良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

普標人

Pubiao

歸為彝族

約3百人

壯侗語系仡央語支普標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

越南政府把普標人劃分成單獨的民族;普標語和布央語比較接近。

茶洞人

一部份歸為漢族,一部份歸為壯族

2萬人

壯侗語系侗水語支茶洞話

廣西壯族自治區臨桂區茶洞鄉、兩江鎮,永福縣龍江鄉

現在民族問題含糊。

莫家人

歸為布依族

約2萬人

壯侗語系侗水語支莫語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附近

仡隆人

歸為漢族

約6萬人

壯侗語系黎語支村語

海南省東方市八所鎮、三家鎮、四更鎮以及周邊地區,昌江縣境內亦有分布

仡隆話是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的特殊語言,其風俗也與眾不同。

臨高人

Be

歸為漢族

約80萬人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臨高話

海南省臨高縣、海口市、澄邁縣、儋州市;廣東省湛江市、茂名市

官方把臨高人視為漢族,而臨高話為壯侗語系一支,民族問題含糊。

八甲人

Bajia

勐阿八甲人歸為傣族,勐混八甲人歸為布朗族

約2千人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傣仂語

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阿鎮、勐混鎮

傣化民族

補過人

歸為哈尼族

約9百人

傣化的哈尼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

傣化哈尼族

撣人

Shan

一般歸為傣族,部分人被歸為了布依族或壯族,也有人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

不詳

壯侗語系壯泰語支傣耶語

中緬邊境附近

通用緬甸語

倈人(英語:Bolyu)

Bolyu

未識別民族

約4千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布賡語組倈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貴州省交界地帶

布賡人

Pakan

歸為彝族

2千多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布賡語組布賡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西疇縣

莽人

Mang

歸為布朗族

6百多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莽語支莽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

克木人

Khmu

歸為布朗族

約3千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克木語支克木語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臘縣

昆格人

Hu

歸為布朗族

約2千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佤-德昂語支昆格語組昆格語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養鎮昆格村

昆格人的習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獨特的特日有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曆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曼咪人

Manmet

歸為布朗族

約1千人

南亞語系卡西-克木語族佤-德昂語支昆格語組曼咪語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允景洪街道曼戈龍村

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劃分成布朗族,現在曼咪人希望能成為一獨立民族。

勒墨人

歸為白族

約7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白語支白語

勒墨人約是在四五百年前由瀾滄江遷徙到怒江地區,雖然他們講的勒墨話是一種白語方言,但他們沒有像洱海地區的白族擁有「姓」,與洱海地區的白族方言之間也有些差距,所以長期以來對民族劃分為白族表示不滿。

苦聰人

Kucong

歸為拉祜族

4萬多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拉祜語

雲南省南部

拉祜族中長期生活在深山老林與世隔絕的部分,也因此與一般的拉祜族在生活的諸多方面有些不同。

畢蘇人

Bisu

自稱老緬人歸入拉祜族;勐海縣自稱老品人的2百多人歸為傣族

約6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彝語支畢蘇語

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曼品村

畢蘇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寮國四國的邊界區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的老緬大寨和勐海縣勐遮鎮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老品人能講流利的傣語。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獨特的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載瓦人

歸為景頗族

約8萬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彝語群緬語支載瓦語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緬甸政府把載瓦族劃分成單獨的民族,和景頗族做為區隔。

古格人

歸為回族、藏族

約5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縣、德欽縣、維西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藏族穆斯林的一支。

夏爾巴人

Sherpa

未識別民族

約2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衛藏方言

西藏自治區

民族問題未明(一説是黨項後人),通常以登高山嚮導為生,故亦稱雪巴人。

達曼人

歸為藏族

2百多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衛藏方言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吉隆縣

與藏族混居,但眼睛呈藍色,大而深。相傳18世紀末,達曼人的祖先從尼泊爾遷徙到吉隆鎮一帶。達曼人曾經沒有國籍,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達曼人正式獲得中國國籍。

倉洛人

歸為門巴族

2千多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喜馬拉雅語群藏語支倉洛語

西藏自治區

嘉絨人

Keru

歸為藏族

約15萬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嘉戎語組嘉絨語

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黑水縣、理縣、汶川縣、金川縣、小金縣;雅安市寶興縣;甘孜州丹巴縣

自稱為格魯人,原本被識別為單一民族,後被歸入藏族

木雅人

Munyak

歸為藏族

約10萬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嘉戎語組爾龔語或羌語組木雅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九龍縣、雅江縣、新龍縣、道孚縣、丹巴縣、爐霍縣、色達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縣、壤塘縣;雅安市石棉縣

由於藏族人稱呼木雅人與西夏人的名稱一樣,所以很多學者懷疑講木雅語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後代。

茂人

Mao

歸為藏族

約3萬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羌語組卻域語或扎巴語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道孚縣、新龍縣、理塘縣

其中,扎巴人實行走婚制。

爾蘇人

Ersu

歸為藏族

約2萬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爾蘇語支爾蘇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越西縣、冕寧縣

有自己的語言和中國目前所發現的僅存的兩種圖畫文字之一

白馬人

Bema

歸為藏族

1萬多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馬語

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白馬河流域的木座、白馬等鄉村,和阿壩九寨溝縣下塘地區的屋角、馬家等鄉村松潘縣小河地區,甘肅省文縣的白馬峪河

有民族學家認為白馬人的祖先為氐人,在漢代被稱為白馬氐。

顧羌人

Guqiong

歸為藏族

約6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羌語支貴瓊語組貴瓊語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縣的舍聯、時濟、前溪、麥崩、三合等鄉,瀘定縣的長征、烹壩、瀘橋鄉以及雅安地區寶興縣磽磧鄉的部分村寨

摩梭人

Mosuo

雲南歸為納西族,四川歸為蒙古族

不詳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納西語

雲南省麗江市、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部分摩梭人實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經被「強迫」一夫一妻。

納木依人

Namuy

歸為藏族

約6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納木依語

四川省西南部

一般被泛稱為「西番」,分布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

史興人

Shixing

歸為藏族

約2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群納語支史興語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

阿儂人

歸為怒族

約8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儂語支獨龍語阿儂方言

阿儂人的生活方式接近怒族、但語言阿儂語與獨龍族語言為同一語言的兩種可以通話的方言。

僜人

Deng

未識別民族

約2千人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僜人現多住在西藏自治區南部近麥克馬洪線邊界附近

他們積極向中國政府申請重新識別,成為獨立民族,但因為中國結束民族識別政策以及該人群人數過少,計劃最終告敗。

艾努人

Aynu

歸為維吾爾族

約1萬人

維吾爾化的波斯語艾努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

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

克里雅人

歸為維吾爾族

1千多人

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維吾爾語

克里雅人據說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後裔,另有一說是離群索居在這裡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樸純厚的民俗文化和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多數幾代同堂住在一起,家裡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長輩,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稱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土庫曼人

Turkmens

歸為維吾爾族或柯爾克孜族

約5千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境內帕米爾高原中的奧依塔克和葉爾羌河上游的帕米爾高原斯牙山區的庫斯拉甫

自稱土庫曼,青海、甘肅的土庫曼後裔被識別為單一民族撒拉族,但新疆的這部分本土土庫曼移民被歸為柯爾克孜族或維吾爾族。

圖瓦人

Tuvan

歸為蒙古族

不詳

突厥語族西伯利亞語支圖瓦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喀納斯湖附近

富裕柯爾克孜人

Wuyur Girgis

歸為柯爾克孜族

1千多人

突厥語族西伯利亞語支富裕柯爾克孜語

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使用富裕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蒙古語衛拉特方言。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康家人

Kangjia

歸為回族

約6百人

蒙古語族東蒙古語支康家語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康家人的語言間於保安語和東鄉語之間,生活方式混雜了回族、土族,因此康家人認為自己是一獨立民族。

托茂人

歸為回族

約5百人

混合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的蒙古語托茂語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祁連縣

蒙古族穆斯林的一支。

翁闊人

Ongkor

歸為鄂溫克族

20人

滿-通古斯語族北通古斯語支鄂溫克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

為1763年從東北派往新疆的鄂溫克索倫部,但他們與原索倫營的人並沒有直接關係,據1945年新疆人口調查,尚有2506人,後與新疆的達斡爾、錫伯等民族通婚,至1993年僅剩20人,現可能已經消失。

回輝人

Utsul

歸為回族

約5千人

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占語支回輝語

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回新社區、回輝社區

為占婆國滅亡後遷徙到海南島的占族穆斯林,在長期與漢族、黎族共同生活中,其語言也成為了唯一有聲調的南島語言。

瓦鄉人

Waxiang

大部分歸為苗族、剩下的歸為漢族或土家族

約50萬人

漢語瓦鄉話

湖南省西部廣大山區,少數分布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風俗上間於當地苗族與漢族之間,但其語言與苗語缺乏聯繫。或認為,瓦鄉人為該地區原著民族,因苗族與漢族為最早到達此地區的外來民族,因此與兩者均有長時間的互相影響。

蔡家人

Caijia

未識別民族

約4萬人

類漢語言,蔡家語

散布於貴州省安順市、六盤水市、畢節市;雲南省昭通市

龍家人

Longjia

歸為漢族、白族、布依族

約1萬人~50萬人

類漢語言,龍家語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普定縣

盧人

Luren

大部分歸為滿族,部份歸為未識別民族

約1萬人

類漢語言,盧人語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交界地帶

穿青人

Chuanqing

歸為漢族

約70萬

漢語老輩子話

貴州省畢節市、安順市、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里民人

歸為黎族

約10萬人

漢語

貴州省西部

貴州里民人被識別成黎族,但實際上和海南黎族並無實際關係。他們其實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本人

歸為漢族、布朗族、白族或蒙古族

約8千人

通用漢語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

契丹後裔(也與當地民族通婚),自稱「埃烏」。

土生葡人

Macanese

歸為葡萄牙後裔居民(《澳門基本法》第42條)

約4千人

通用漢語,混合語言土生葡語

澳門特別行政區

是一個由多種族群混合而成的群體,難以分類。土生葡人在中國澳門特區通常為葡萄牙人或其人於東南亞各地的後裔與澳門當地的漢人結婚後生下來的人群。現時大多數人只在澳門及東南亞生活。中國澳門特區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確定為澳門少數族群,享有法律認證的政治權利;中國大陸把土生葡人定為未識別民族。他們曾經使用一種以葡語和粵語為主要來源的混合語言土生葡文,現基本已轉用漢語和標準葡語。

大和人

Japanese

歸為漢族

約4千人

通用漢語

於二戰後被日本軍隊遺棄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

以婦女和兒童人數最多,大部份都融入東北當地的漢人家庭內。

阿爾巴津人

Albazinian

北京、天津歸為滿族,黑龍江歸為漢族或俄羅斯族

5百多人

通用漢語,少數人會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

散居於東部、東北地區

斯拉夫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哈爾濱、呼倫貝爾、上海、天津、武漢、錦州等地。

者來寨人

Zhelaizhai

歸為漢族

4百多人

通用漢語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

又名驪軒人,部分人長相偏向於歐洲人,早已漢化。

土生猶太人

Jewish

有部份被劃為回族,有部份被劃為未識別民族

不詳

通用漢語

散居於中國大陸各處

尤其是在黑龍江省和與俄羅斯猶太自治州連接的中俄邊境附近。

站人

漢族

不詳

漢語站話方言

黑龍江省西部

漢族成分為主,含部分西南和東北民族血統.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少數民族[編輯]

主條目:香港人口

香港的人口組成以漢族為主,佔總人口接近93.6%。當中香港華人有過半數在香港出生,最多的是以粵語為母語的廣府人(包括四邑廣府人和圍頭人),其次依人口語文數據依次為閩南人(包括潮汕人),再其後的依次為客家人,此外亦有吳越人、閩東人、山東人等。香港人口的原居省份主要為廣東以及福建,但亦有一定數量來自浙江、江蘇和山東,以及全國各個省份,廣東以及福建以外所有省份的人口總和亦佔香港總人口的一定多數量的比例。[4]1950-1980年由大陸移居香港的人口主要為廣東人,此階段移居香港的人口亦有記錄移居者的原居城市,而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來自其他省市的移民開始增加,但依親移民主要以廣東和福建為主,此外亦有來自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中國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她們主要從事家庭傭工。其次為南亞人、印尼人、泰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日本人和韓國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少數民族[編輯]

主條目:澳門人口

澳門的居住人口估計約為557,400人,當中以漢族為主(最多的是廣東以廣府話為母語的廣府人(包括四邑廣府人),其他民系則有閩南人和客家人),佔總人口的97%,葡萄牙人(包括在澳門的土生葡人)及其他外國人則佔3%,其中外地僱員有71,182名。當中主要包括印尼,菲律賓和越南人。他們主要從事家庭女傭等勞動職業。[5]

相關統計[編輯]

各民族人口及分佈[編輯]

2010年各民族人口及分佈

民族

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6])

分佈

漢族

1,220,844,520

分佈全國各地

壯族

16,926,381

廣西(1444萬),雲南(121萬),廣東(87萬)

回族

10,586,087

寧夏(217萬),甘肅(125萬),新疆(98萬),河南(95萬),青海(83萬),雲南(69萬),河北(57萬),山東(53萬),安徽(32萬),北京(24萬),遼寧(24

萬),內蒙古(22萬),貴州(18萬),天津(17萬),陝西(13萬),江蘇(13萬),吉林(11萬),福建(11萬),四川(10萬),黑龍江(10萬)

滿族

10,387,958

遼寧(533萬),河北(216萬),吉林(86萬),黑龍江(74萬),內蒙古(45萬),北京(33萬)

維吾爾族

10,069,346

新疆(1000萬)

苗族

9,426,007

貴州(396萬),湖南(206萬),雲南(120萬),重慶(48萬),廣西(47萬),浙江(30萬),廣東(25萬),湖北(17萬),四川(16萬)

彝族

8,714,393

雲南(504萬),四川(264萬),貴州(83萬)

土家族

8,353,912

湖南(263萬),湖北(210萬),貴州(143萬),重慶(139萬),浙江(22萬),廣東(21萬)

藏族

6,282,187

西藏(271萬),四川(149萬),青海(137萬),甘肅(48萬),雲南(14萬)

蒙古族

5,981,840

內蒙古(422萬),遼寧(65萬),河北(18萬),新疆(15萬),吉林(14萬),黑龍江(12萬)

侗族

2,879,974

貴州(143萬),湖南(85萬),廣西(30萬)

布依族

2,870,034

貴州(251萬),浙江(12萬)

瑤族

2,796,003

廣西(149萬),湖南(71萬),廣東(27萬),雲南(21萬)

白族

1,933,510

雲南(156萬),貴州(17萬),湖南(11萬)

朝鮮族

1,830,929

吉林(104萬),黑龍江(32萬),遼寧(23萬)

哈尼族

1,660,932

雲南(162萬)

黎族

1,463,064

海南(126萬),貴州(13萬)

哈薩克族

1,462,588

新疆(141萬)

傣族

1,261,311

雲南(122萬)

畬族

708,651

福建(36萬),浙江(16萬),江西(9萬),貴州(3萬),廣東(2萬)

傈僳族

702,839

雲南(66萬),四川(2萬)

東鄉族

621,500

甘肅(54萬),新疆(6萬)

仡佬族

550,746

貴州(49萬),浙江(1萬),廣東(1萬)

拉祜族

485,966

雲南(47萬)

佤族

429,709

雲南(40萬)

水族

411,847

貴州(34萬)廣西(1萬),江蘇(1萬),浙江(1萬)

納西族

326,295

雲南(30萬),四川(1萬)

羌族

309,576

四川(29萬)

土族

289,565

青海(20萬),甘肅(3萬),廣東(1萬)

仫佬族

216,257

廣西(17萬),貴州(2萬),廣東(1萬)

錫伯族

190,481

遼寧(13萬),新疆(3萬),

柯爾克孜族

186,708

新疆(18萬)

景頗族

147,828

雲南(14萬)

達斡爾族

131,992

內蒙古(7萬),黑龍江(4萬),

撒拉族

130,607

青海(10萬),甘肅(1萬)

布朗族

119,639

雲南(11萬)

毛南族

101,192

廣西(6萬),貴州(2萬)

塔吉克族

51,069

新疆(4.7萬),浙江(3368人)

普米族

42,861

雲南(4.2萬)

阿昌族

39,555

雲南(3.8萬),廣東(623人)

怒族

37,523

雲南(3.1萬),海南(1385人),廣東(584人)

鄂溫克族

30,875

內蒙古(2.6萬),黑龍江(2648人)

京族

28,199

廣西(2.3萬),貴州(1143人),雲南(878人)

基諾族

23,143

雲南(2.2萬)

德昂族

20,556

雲南(2萬)

保安族

20,074

甘肅(1.8萬),青海(904人),新疆(568人)

俄羅斯族

15,393

新疆(8489人),內蒙古(4673人)

裕固族

14,378

甘肅(13001人)

烏孜別克族

10,569

新疆(10114人)

門巴族

10,561

西藏(9663人)

鄂倫春族

8,659

黑龍江(3943人),內蒙古(3632人)

獨龍族

6,930

雲南(6353人)

赫哲族

5,354

黑龍江(3613人)

高山族

4,009

河南(780人),福建(416人),廣西(423人)

珞巴族

3,682

西藏(3489人)

塔塔爾族

3,556

新疆(3242人)

其他未識別的民族

640,101

貴州(612780人),浙江(9521人),雲南(3415人),福建(2812人),西藏(2317人),江蘇(2222人),廣東(2197人)

外國人加入中國籍

1,448

雲南(200人),河南(195人),廣東(170人),湖南(93人)

註:各省區市分布人數按,人口100萬以上的民族只列出10萬以上的地區,人口10萬以上的民族只列出1萬以上的地區,人口10萬以下的民族只列出500人以上的地區。

中國各省份內最多的少數民族[編輯]

在廣西陽朔戲樓舉辦的「桂秀」少數民族非遺文藝展演

雲南省、四川省:彝族

青海省:藏族

貴州省:苗族

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土家族

甘肅省、河南省、山東省、安徽省、天津市、陝西省、江蘇省、山西省、上海市:回族

河北省、遼寧省、黑龍江省、北京市:滿族

吉林省:朝鮮族

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畲族

廣東省:壯族

海南省:黎族

中國民族自治區[編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內主要民族為維吾爾族(45%),漢族為自治區內最大少數民族。(其次為哈薩克族7.02%)

西藏自治區:自治區內主體民族為藏族(92%),漢族為自治區內最大少數民族。(其次為回族0.34%)

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漢族為區內主體民族,自治區內最大少數民族則分別為回族、壯族和蒙古族。(其次分別滿族0.40%,瑤族3.35%,滿族1.83%)

(下表為「民族人口占地區人口比重」/「占該民族人口比重」)

自治區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

/

17.130/68.560

17.105/70.64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族)

/

45.210/99.289

45.844/99.324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

/

32.396/87.768

31.393/85.360

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

/

33.950/18.950

34.498/20.535

西藏自治區(藏族)

/

92.770/44.757

90.480/43.240

參考文獻[編輯]

^ 1.0 1.1 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 Expats in China: Nationalities and in which cities they settle.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5).

^ 国家标准|GB/T 3304-1991. openstd.samr.gov.cn. [2021-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香港政府民政署中文公事管理局,(1976年),《一九七六年香港年報》 (中文本),pp.168

^ 2007人口統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註釋[編輯]

^ 計有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北韓、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

^ 即土家、畬、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

^ 高山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主要居住在台灣本島與周圍附屬島嶼,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宣稱對台灣的主權

^ 僅中國大陸人口數量

外部連結[編輯]

Joshua Project China 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中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社會主題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少數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識別民族

中國各民族生育率表

中國大陸人口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民族構成直轄市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模板)

河北省

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模板)

安徽省

福建省(模板 (福州模板))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各市州)

廣東省(模板)

海南省

四川省(模板)

貴州省(模板)

雲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模板)

澳門特別行政區(模板)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自治地方列表

註:關於臺澎金馬之民族構成,詳見台灣族群(模板)

閱論編中國民族列表依語言系屬劃分漢藏語系漢語漢族(民系 模板) · 瓦鄉人 · 穿青人 · 回族 · 平地瑤白語支白族 · 蔡家人

藏緬語族藏語群藏族 (衛藏人 · 安多人 · 康巴人 · 尼泊爾人(達曼人)) · 門巴族 (阿洛人 · 倉洛人) · 夏爾巴人 · 白馬人羌語支羌族(黑水藏族) · 納西族 · 土家族 · 普米族(普米藏族) · 嘉絨人 · 木雅人 · 爾蘇人 · 納木依人儂語支獨龍族 · 阿儂人緬彝語群彝族 · 哈尼族 · 傈僳族 · 拉祜族(含苦聰人) · 基諾族 · 怒族 · 阿昌族 · 載瓦人 · 畢蘇人其他景頗族 · 珞巴族 · 僜人壯侗語系壯傣語支布依族 · 壯族(含沙人 · 儂族等) · 傣族 模板(含傣那、傣端 · 撣族 · 泰族(在港)等)侗水語支侗族 · 水族 · 仫佬族 · 毛南族 · 莫家人 · 標人 · 茶洞人仡央語支仡佬族(含羿人) · 拉基族 · 布標族 · 木佬人 · 布央人其他黎族 · 臨高人 · 仡隆人 · 茶山瑤苗瑤語系苗族(含赫蒙人 模板(英語:Template:Hmong_diaspora)) · 瑤族 模板 · 畲族 · 巴天族(紅瑤) · 布努人 · 𱎼家人 · 東家人 · 西家人 · 繞家人蒙古語系 模板蒙古族 模板 · 東鄉族 · 土族 · 達斡爾族 · 保安族 · 裕固族(東部) · 蒙古回回(蒙古族穆斯林 · 托茂人) · 康家人滿-通古斯語系北通古斯語族鄂溫克族 · 鄂倫春族 · 翁闊人南通古斯語族滿族 · 錫伯族 · 赫哲族 · 巴拉人突厥語系葛邏祿語支維吾爾族 · 烏孜別克族 · 艾努人 · 克里雅人 · 土爾克人西伯利亞語支裕固族(西部) · 圖瓦人 · 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 雅庫特人欽察語支哈薩克族 · 柯爾克孜族 · 塔塔爾族烏古斯語支撒拉族南亞語系佤族 · 布朗族 · 京族(在港越南人) · 德昂族 · 倈人 · 布甘人 · 克木族 · 莽族 · 曼咪人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族高山族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馬來-松巴哇語群占族(回輝人) · 馬來人(英語:Category:Chinese people of Malay descent) · 印尼人(英語:Category:Chinese people of Indonesian descent)(在港)菲律賓語族菲律賓人 · 伊萬特人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俄羅斯族印度-伊朗語族塔吉克族(色勒庫爾人 · 瓦罕人) · 尼泊爾人 · 印度人(英語:Indians in China)(中印混血兒 · 在港南亞裔)羅曼語族葡萄牙人(澳門土生葡人)日耳曼語族不列顛人(英語:Britons in China)(在香港(英語:Britons in Hong Kong)) · 歐亞人(香港歐亞混血兒)其它語系朝鮮族(在港 · 在華韓僑(英語:Koreans in China)(在滬)) · 和族(遺華日僑 · 在港) · 猶太人(在香港 · 在開封) · 在華非裔(在廣州 · 在香港) · 混血兒(多種族中國人(英語:Multiracial people in China)) · 未識別民族(在貴州)相關條目中國人 · 華人 · 華僑華人模板 · 中華民族 · 中國人口(人口普查 · 中國各民族生育率表) · 中國各地民族構成 · 在華外國人 · 中國古代民族粗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認定的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模板 · 中國模板

閱論編中國主題歷史年表

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明朝歷史

清朝歷史

中國近代史

中華民國歷史

大陸時期

台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歷代政權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東周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孫吳

蜀漢

曹魏

晉朝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遼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疆域主要疆域

中原

塞北

嶺南

西域

山東

傳統大區(東北 · 華北 · 華東 · 中南(華中 · 華南) · 西南 · 西北)

中華民國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邊界線 · 海岸線 · 領海基點 · 領土變化)

兩岸三地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台灣

藏南地區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行政區劃

先秦

九州

十二州

秦朝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遼朝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地理

中國氣候

中國冰川

中國山脈

中國平原

中國高原

中國丘陵

中國丹霞

中國島嶼

中國半島

中國海灣

中國河流

中國湖泊

淡水湖泊

鹹水湖泊

火山

自然資源

礦產

森林

水資源

自然災害

蝗災

水災

地震

旱災

瘟疫

環境

政治

政黨

官吏

科舉

法制

憲法

治貪

酷刑

對外關係

軍事

古代

戰爭

水軍

空軍

軍費

經濟

農業

水利

電力

外貿

貨幣

財政

證券

典當業

報刊業

交通(驛站)

漢朝經濟

唐朝經濟

清朝經濟

中華民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科技

天文

邏輯

數學

建築

橋梁

園林

宋朝科技

明朝科技

中華民國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文化

中華文明

黃河文明

長江文明

中華文化

神話

人物

妖怪

神獸

傳說

漢文化

中國語言

漢語圈

漢字文化圈

漢字詞

漢字文化影響史(英語:Adop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中國文學

中國書法

中國哲學

中國戲曲

中國音樂

中國武術

遊戲

美術

中國油畫

中國畫

宗教

信仰

思想

教育

科學

數學

天文學

化學

發明

曆法

服飾

中國舞

中國菜

中國大陸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問題列表

茶文化

酒文化

中醫

中藥

術數

民俗

殯葬

生殉

盜墓

人口

宗族

中國人

四夷

東夷

西戎

南蠻

北狄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列表

移民

華人

君主

皇帝

公主

宰相

總理

婦女

娼妓

同性戀

流寇

流民

乞丐

中國主題

權威控制資料庫 各地

法國

BnF data

以色列

美國

其他

IdRef

Copyright © 2088 02年世界杯中国队_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 - n360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